來自吉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10余所高校的27位“科技副總”正式入駐開發區企業,成為幫助企業破解“卡脖子”難題的“攻堅專家”;園區內16家企業成功獲批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累計數量達93個,企業研發平臺進一步擴充;13家科技型企業進入全市高企培育庫……
今年以來,市開發區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堅持培育科技型企業,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技術、新要素”,全力推進“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積極踐行新質生產力發展理念。
打造企業矩陣 提振創新發展新動能
精準施策,梯隊培育。科技企業是產業創新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基礎支撐。近年來,市開發區始終堅持以科技企業作為產業創新的核心主體,大力實施科技企業梯隊培育工程,著力構建創新型企業成長矩陣,增強企業發展新動能,全力打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高地。
市開發區有計劃、分步驟推進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實施梯度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并動態管理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針對新引進工業企業、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實施聯動孵化,進一步完善高企申報預審機制,通過專題分析、定期調度,實現精準施策。
同時,依托區內中華藥港、美多利等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載體,加強科技型企業的引進與培育,在創業場所、共享設施、技術服務、投融資、創業輔導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重點推動和匯醫藥、愚公生物科技等入駐企業快速成長和健康發展。
截至2024年底,全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38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46家。
強化校企合作 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夯實基礎,協同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既需要人才“活水”,也需機制“沃土”。當前,市開發區已構建政策、平臺、產業三位一體的支撐體系。
在政策激勵方面,綜合運用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等“組合拳”,激發企業與高校協同攻關的內生動力;
在平臺建設方面,每年組織40余場產學研對接活動,與中科院系統及9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緊密合作,推動技術需求與科研資源精準對接;
在產業層面,生物醫藥、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特色產業集群持續壯大,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豐富應用場景。
江蘇海洋大學副教授班鑫鑫與連云港神鷹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為技術轉化提供了生動范例。針對航空航天關鍵材料——碳纖維預浸料用環氧樹脂的研發瓶頸,雙方組建聯合攻關團隊,在分子設計、合成路徑、固化體系等核心環節實現技術突破,不僅優化了復合材料成型工藝,也顯著提升了產品性能。
近三年來,在“科技副總”的橋梁作用下,區內企業與高校院所簽訂技術開發、轉讓、咨詢等“五技合同”超220項,一批前沿成果經由這條“轉化通道”進入生產一線,加速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此外,市開發區依托本地高校資源,深化與江蘇海洋大學合作,精準對接企業創新需求,聘請8位博士擔任開發區“科技大使”,與企業新建產學研合作關系,持續開展研發與創新活動,助推園區企業實現轉型升級與跨越發展。
優化服務理念 營造創新發展新生態
良木茂則群鳥棲,優生態促創新。市開發區堅持全方位、多角度服務科技型企業與創新發展,持續完善政策、優化營商環境,既強化企業主體自身的“根基”,也注重外部“土壤、陽光、雨露”的滋養。
市開發區不斷修訂完善區域創新發展政策,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全面支撐。堅持送服務上門,加強科技政策宣傳,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多場景開展各類惠企政策培訓宣講與座談,組織“孵化載體銀企對接會”、政銀企知識產權“入園惠企”、科技成果對接會、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專題輔導等活動,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政策指導與融資支持,助力企業獲取更多創新資源。
近年來,市開發區每年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扶持資金均超過5000萬元,企業獲得感持續提升,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未來賽道。下一步,市開發區將繼續以“育高企、聚人才、強平臺、優生態”為抓手,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