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脈鹽韻,鹺海遺珍,淮鹽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民眾智慧。讓我們一起走進江蘇淮鹽文化博物館(籌),穿越歷史長河,領略淮鹽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江蘇淮鹽文化博物館(籌)位于花果山大道西側金橋路北側,在原鹽坨麻袋倉庫基礎上升級打造而來,建筑面積2558.78平方米,總投資1500萬元。展示館以“國脈鹽韻 鹺海遺珍”為展陳主題,分為“淮鹽非遺國之瑰寶”“淮鹽運銷 百業興旺”“華中金庫 彪炳史冊”三個單元,設有展品400余件。接下來,讓我們通過三個主題單元,走進淮鹽歷史這本厚重的書籍,感受淮鹽文化人文氣息,體會眾生百態。
淮鹽非遺國之瑰寶
淮鹽因淮河橫貫江蘇鹽場而得名,起于春秋,興于唐宋,盛于晚清。該單元展示了淮鹽的起源以及工藝革新。清光緒版《鹽鐵論》,作者是西漢的桓寬,是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撰寫的重要史書,奠定了二千多年鹽業專營的理論基礎。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桓寬調查民間疾苦,發現鹽鐵官府壟斷和“平準均輸”政策是主要原因,建議廢除這兩項政策。官拜御史大夫桑弘羊反對,引發激烈辯論。桓寬記錄了這場辯論,撰寫了《鹽鐵論》,成為研究西漢中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淮鹽運銷 百業興旺
自古以來,鹽、鐵是國民經濟的兩大命脈。歷代封建王朝盡“管天下鹽鐵”。第二單元主要展示了歷代王朝嚴格的運銷、行銷政策以及淮鹽帶來的文化昌盛。淮南鹽很細,把鹽堆好之后,用印板在鹽上印上字,可以防止伙計偷鹽,如果有人動了鹽,上面的字就會被破壞。鹽坨高蹺的高蹺比一般的高,因為是要踩在泥地里面。通常在節慶、慶典和民間活動中進行,展示了鹽業的歷史和傳統。皮影戲在淮鹽地區的演出常常以鹽民的生活和鹽業生產為題材,反映了當地的鹽業文化和民俗。例如,皮影戲可能會展示鹽民的工作場景、鹽運過程以及與鹽業相關的民間傳說。
華中金庫 彪炳史冊
近現代以來,淮鹽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提供了重要的財源,第三單元主要展示兩淮鹽場人民浴血奮戰,為華中抗戰做出的歷史性貢獻。為確保根據地食鹽所需,廣開抗戰經費渠道,兩淮鹽區的廣大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響了淮鹽保衛戰。通過建立灶民組織,開展減草租、漲桶價等經濟斗爭,不僅為抗日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的對敵斗爭經驗。
歷史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淮鹽文化是鹽文化的皇冠,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淮鹽作為華夏民族智慧結晶,所煥發的閃耀光芒和獨特魅力,激發了一代又一代人干事創業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