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花,以絲線為墨、綢帛為紙,于指尖躍動中針行線描,繪就絢麗圖案,是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也蘊藏著中華文化的獨特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繡花”為喻對城市工作提出重要要求,強調“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下繡花功夫”是“致廣大而盡精微”辯證法的生動表達,也是推動新時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扎實到位的重要方法論。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治理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堅持“下繡花功夫”完善城市治理,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人民城市理念在城市治理中開花結果的生動體現。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就要用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城市治理的系統性,統籌規劃、建設、管理,讓城市不僅有高度、更有溫度,不僅有“面子”、更有“里子”,留住歷史肌理、又延續文化血脈,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樂園。
城市是有機生命體,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要用“繡花”的系統思維,將城市治理的要素穿針引線,統籌兼顧、協同發力。城市建設發展“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而是要科學謀劃城市“成長坐標”,借助先進科技手段,融入智能管理、數字城市、綠色低碳等先進理念,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從化解交通擁堵、實施垃圾分類,到建設無障礙設施、提供社區助老托幼服務等,在強化管理的同時,持續做強“硬設施”,著力做優“軟服務”,提升人民群眾生活的便利度舒適度。由城市綠道、河湖濕地、街邊綠帶、口袋公園等多彩絲線勾勒宜人景色,使城市成為人民群眾詩意棲居之地。通過微改造、微更新的“繡花功夫”,既保護歷史文化底蘊,又改善人居環境,以文化浸潤城市、滋養文明,讓人們在文脈賡續中留住鄉愁、守住城市的根和魂。
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評判標準,這就要求我們以最精細的態度面對城市治理。調研掌握人民群眾迫切需求和痛點難點,靶向施治、對癥下藥,把一針一線都落在緊要處,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城市的特色韻味是生態美、市容美和文化美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結果,城市治理要有“繡花”的匠心,景觀設計體現格調情調,公共設施維護精管善治,公共服務貼心暖心,通過精耕細作提高生活、人文、產業品質,以治理的精致成效形成城市獨特魅力,激發城市發展的持久動力。
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離不開科技發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治理手段和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完善城市治理“一盤棋”統籌、“一體化”指揮、“一張網”統管機制,用信息共享和數據聯通織就城市全生命周期運行管理圖景,不斷豐富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智慧風險預警等,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效能,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推動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與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五色斑斕的千條絲線,最終要匯聚到一根繡針上。城市治理要堅持黨的領導,握好這根針,引領牽動市民、企業、社會組織的千條線,使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集眾智、匯眾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推動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萌芽,暖人心、安民心、提信心。(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