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不斷優化重大項目服務保障流程,提高保障質效,我市持續發力,打通涉及自然資源要素審批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實施“全空間覆蓋,全要素保障,全流程管控,全生命周期服務”的重大項目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四全”工作模式,系統強化“年計劃,季通報,月調度,周更新,日審結”工作推進機制,為重大項目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
目前,“四全”工作模式已推廣至“一只酸奶牛”全產業鏈基地、市體育中心提升改造、江蘇省中醫院連云港醫院等一批省市重大產業、基礎設施、民生環保項目,展示了改革示范的創造力。在港城,各類項目的開工“起跑線”不斷向前推移。
聯合審批,從“串聯長跑”到“并聯沖刺”。東海縣聚大洋藻業海洋植提和精煉項目是2025年省重大項目,總投資10億元,用地總面積197畝。“市、縣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工作專班為項目量身定做‘30天攻堅計劃’,統籌做好林業、環保、人社等多部門協同矩陣,將審批流程拆解為9個關鍵節點,同步完成征地協議簽訂、文勘環評等28項審批事項,推動每個環節精準落地,實現部門間信息實時共享、問題即時解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并聯審批服務過程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嚴格落實用地用林合并審批,用地用林審批部門聯合辦公,聯合踏勘,通過“一套材料、同步組卷、聯合審查”機制,整合申報材料40%以上,僅用1個月即完成用地用林聯合上報和審查的全部工作,審查時長縮短67%,跑出了聯合審批的“加速度”。
五證齊發,從“逐個領證”到“一次辦結”。灌南文輔智能二期項目是灌南縣2025年度市重點產業發展類工業項目,也是灌南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
在服務項目的過程中,我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了解到企業急需用地的需求,根據項目推進要求和進度,實行“任務精準到點、責任落實到人、時間明確到日”的項目服務機制,主動靠前,全程保障,開展“一對一服務”“面對面交流”,對項目發證環節、材料細致梳理,從材料準備到窗口申報全程代跑。項目推進過程中,在從嚴管理的基礎上,實施容缺受理、并聯快辦,打通要件共享協同工作機制,將規劃設計方案審查前移,實現規劃方案審核、用地審批、施工圖審查同步進行。最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在短短30天里即完成了項目審批,并在項目落地當天實現“五證齊發”,打出了提質增效的“組合拳”。
改革示范,從“單一項目”到“系統賦能”。截至目前,今年21個市省級重大項目已全部完成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保障率100%;市級重點項目625個,已完成保障621個,保障率99.36%,其中產業類項目562個,已完成保障559個,保障率99.47%,全市受省政府委托審批項目審查時長穩定在6個工作日,審批部門審查“當日辦結”已成常態。通過建立“服務專員”的代辦幫辦服務、完善“人技相融”的一碼統管信息平臺、暢通“綠色通道”的集中調研會商機制等工作措施,實現從“被動審批”向“主動保障”深度轉型,從用地報批向用地用林用海全空間全要素轉型,從要素審批單環節破題向統籌全流程服務轉型,從單一項目用地的訂制化服務向全生命周期服務轉型。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