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全省首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調查顯示,江蘇共記錄到物種9266種,較去年增加424種。一批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穩步增長,分布范圍持續擴大,呈現萬物復“蘇”的良好態勢。
江蘇是我國東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寶庫,擁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但由于開發強度大,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艱巨。
自2017年起,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以縣域為單位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八年多來,全省組織20多個專業團隊,運用AI識別、環境DNA等先進技術,對陸生維管植物、陸生脊椎動物、陸生昆蟲和淡水水生生物進行了系統調查。
本次調查共記錄生物物種9266種,包括陸生維管植物2913種、陸生脊椎動物523種、陸生昆蟲3216種和淡水水生生物2614種。調查期間相繼發現近30種江蘇新記錄物種:如蘇州市吳中區發現毛脈槭、工業園區發現傘房花耳草,南通市經開區發現海邊月見草,無錫宜興市發現凹耳臭蛙,南京市玄武區發現蕈步甲、江寧區發現亞洲長翼蝠等,越來越多的野生動植物選擇在江蘇安家落戶、繁衍生息,標志著江蘇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物種棲息生境不斷恢復。
調查顯示,江蘇現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79種,受威脅物種141種。多個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穩定增長,分布范圍不斷擴大。比如,溧陽市首次發現“植物熊貓”獨花蘭的野生種群,成為繼句容市寶華山之后全省第二個分布點;“昆蟲界國寶”中華虎鳳蝶從2018年在南京僅調查到幾十只的瀕危狀態,如今已在南京、鎮江新增多個分布點,種群數量明顯回升;“鳥中國寶”東方白鸛從揚州、宿遷、鹽城等局部區域擴展至全省13個設區市;“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的活動范圍拓展至整個長江江蘇段。
指示生物是對環境變化高度敏感的物種,能夠反映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江蘇于2022年發布第一批指示物種清單,包括哺乳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和蝶類等118個物種。本底調查進一步揭示出更多優質“環境質檢員”。
作為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猛禽對生態系統完整度要求極高。本次調查記錄到38種猛禽,占全國猛禽總數的38.4%。南京開展黑鳶專項調查,無錫建立軍嶂山猛禽保護小區,蘇州積極構建生物遷徙通道,為猛禽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蜉蝣對水質變化極為敏感,是衡量淡水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指標。全省近半數縣域記錄到290條蜉蝣類昆蟲數據,涵蓋8科33種。在白馬湖、南官河、京杭運河等清潔河段以及寶華山、紫金山山區溪流中,均發現了蜉蝣稚蟲,反映出這些區域水體自凈能力較強。
螢火蟲對水污染和光污染反應敏感,是環境質量的特殊指示物種。調查結果顯示,在溧陽、賈汪、射陽等多地記錄到多種螢類昆蟲。南通軍山東南麓發現的黃脈翅螢種群已擴散至軍山綠野公園;無錫在太湖沿岸發現的條背螢種群,為太湖流域水生態好轉提供了有力證據。值得關注的是,部分螢火蟲種群開始出現在城市公園與景區,成為“夜間城市精靈”,見證了城市生態系統的改善。
省生態環境廳表示,下一步將強化成果共享與公眾參與,推進省級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建設,依法有序推進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同時,依托首輪調查數據與成果,分析物種數量、空間分布變化情況,更新《江蘇省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江蘇省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將調查成果切實轉化為可操作的政策建議,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精準性和科學性。
記者還了解到,江蘇將按照《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中相關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將每五年開展一次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接下來將組織開展新一輪全省縣域調查,并同步開展太湖、長江、沿海等重點區域專項調查,為科學保護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