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一個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突破,彰顯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的活力。
諧波減速器,機器人的“關節”,對工藝的要求極高。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持續創新,攻克材料選型、柔性軸承等難題,將傳動誤差控制在10弧秒以內,打破了國外企業在這一領域的長期壟斷。
綠的諧波所在的江蘇蘇州市吳中區,集聚著上千家機器人產業上下游企業,覆蓋從關鍵零部件研發到整機制造、從場景應用到生態構建的全產業鏈環節。完整的產業鏈條,豐富的應用場景,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加速融合,做到“1+1>2”,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其本質是讓科技創新精準對接產業需求,以產業升級反哺科技創新,最終實現從“技術突破”到“產業增值”的價值躍升。
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夯實融合的基礎。
依靠傳統方法開發新型高溫合金材料,往往需要在十幾種合金元素的排列組合中試錯。中國鋼研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構建起專用的“材料數據工廠”,將通常10年以上的研發過程壓縮到3年甚至1年左右。運用新方式,企業高效開發出多種增材制造用高溫合金材料,助力航空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等重要設備研發。
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居世界首位……科技創新勢能累積,為產業創新提供引擎和支撐。今年1至7月,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中國經濟“向新力”更加強勁。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確立融合的關鍵。
海風陣陣,近日,26兆瓦級海上風機在山東東營附近海面吊裝,這是目前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中國三峽集團、東方電氣集團等組建創新聯合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攻關,掌握發電機、葉片、軸承等關鍵技術,不斷刷新海上風機單機容量紀錄,推動我國海上風電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鼓勵企業牽頭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為企業創新注入金融活水……政策加力,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科技創新“靶點”更清晰,產業創新能量更充足。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打通融合的途徑。
鋰離子電池超聲分容篩檢設備、斜拉橋索攀爬檢測機器人、國內首臺套管線鋼硬斑無損檢測儀器……走進北京工業大學山河灣谷創新區先導區,一系列創新產品引人注目。山河灣谷創新區先導區建設以來,吸引197家科技企業入駐,入駐團隊擁有授權專利1160項,創新資源的集聚效應初步展現。
推動概念驗證中心、共性技術平臺等扎實落地;探索“賽投聯動”模式,縮短技術走向市場的路徑;創新財政資金“撥轉股”方式,給予早期項目專項資金支持……今年以來,從托舉“最初一公里”,到打通“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更加暢通,形式更加多元。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今天的中國,創新動能澎湃。